銘記來時路,不負今朝志,奮進新征程
——在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成立4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
馬懷德
中國法學會副會長、學術委員會主任、行政法學研究會會長,中國政法大學校長
尊敬的張雪樵副檢察長、胡衛(wèi)列副部長、王一鷗副省長、劉起軍書記、李永亮市長、廖永安校長,各位領導、各位來賓,各位同仁:
大家上午好!今天我們齊聚偉人故里,在湘江之畔的湘潭大學,隆重召開“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成立40周年紀念大會”。2025年年會不僅是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的一件大事,更是中國行政法學理論界與實務界的盛事。在這里,我代表研究會向出席本次會議的各位領導和嘉賓,向關心和支持中國行政法學事業(yè)發(fā)展的各位領導、專家學者、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謝!向研究會的全體同仁致以崇高的敬意!向精心組織籌備本次大會的湘潭大學廣大師生致以深深的謝意!
一、回望歷史:行政法學研究會四十年發(fā)展歷程
回顧走過的四十年發(fā)展歷程,行政法學研究會始終站在法治建設的前沿,堅持解放思想、實事求是、追求真理、勇于探索,是砥礪奮進的四十年,也是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四十年。如果按照階段來劃分的話,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。
第一階段(1985年——1996年)立足行政立法研究,推動行政法學和行政法治建設在改革開放中架起主柱奠定基礎
1985年8月16日,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成立大會在江蘇常州勝利召開。時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王叔文同志提出,當前我國行政法學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“研究如何進一步加強行政立法。”
1986年10月,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“行政立法研究組”在人民大會堂成立。這標志著“以立法為先導”的行政法治發(fā)展模式全面開啟,行政法學者成為其核心力量。在“行政立法研究組”中,王名揚、龔祥瑞擔任顧問,江平任組長,羅豪才、應松年任副組長,成員有張煥光、皮純協(xié)、朱維究、姜明安等。
1987年8月,“行政立法研究組”完成了《行政訴訟法(試擬稿)》,并于1988年8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。1989年4月,《行政訴訟法》經(jīng)七屆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,并于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。
《行政訴訟法》的頒布實施,在我國民主法制建設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,推動了“以行政訴訟制度倒逼政府依法行政”的行政立法模式的形成和發(fā)展。此后相繼出臺了《行政復議條例》(1990)、《國家賠償法》(1994)等。至此,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政救濟制度基本確立。1996年,從實體和程序兩方面系統(tǒng)規(guī)范行政處罰行為的《行政處罰法》出臺。大批行政法律規(guī)范相繼出臺,為行政法治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。
這一階段,行政法學研究也取得了迅速發(fā)展。
第一,行政法學理論研究更加系統(tǒng)深入。1987年起,王名揚的《英國行政法》《法國行政法》《美國行政法》相繼問世。1989年,由羅豪才任主編、應松年任副主編的“高等學校法學試用教材”《行政法學》和應松年、朱維究主編的《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教程》出版,對行政法學學科范圍、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關系進行的系統(tǒng)闡釋逐漸成為通說。這一時期,行政法學基礎理論由“管理論”“控權論”發(fā)展至王連昌提出的“兼顧論”、羅豪才提出的“平衡論”、楊海坤提出的“政府法治論”等,學界熱烈爭鳴為行政法學發(fā)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。
第二,重視人才培養(yǎng),行政法師資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。1985年,被譽為“黃埔一期”的全國行政法學師資進修班在中國政法大學成功舉辦,拉開了中國行政法學科隊伍建設的序幕。研修班培養(yǎng)了楊海坤、關保英、吉雅、傅士成、沈開舉、王周戶、邢鴻飛、葉必豐、金國坤、孟鴻志等一批深耕行政法教學與研究的知名學者,形成了中國行政法學者的集群效應。
這一時期,中國政法大學、西南政法大學、武漢大學等高校相繼獲得行政法專業(yè)或方向的碩士學位授予權。1986年,劉莘、張樹義、楊文忠、徐鶴林獲得首屆行政法專業(yè)碩士學位。1993年,袁曙宏、馮軍、馬懷德獲得博士學位,成為新中國成立后培養(yǎng)的第一批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專業(yè)的博士。1995年,胡建淼榮獲首屆“全國杰出青年法學家”稱號。
第二階段(1997年——2012年)圍繞全面推進依法行政,推動法治政府建設快速發(fā)展。
1997年,黨的十五大提出“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”, 1999年,“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,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”寫入憲法,同年,國務院召開首次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,并印發(fā)了《關于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》。200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“建設法治政府”的目標,并頒布《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》。推進依法行政,建設法治政府,成為這一階段行政法治建設的主旋律。行政法學界積極回應實踐、開展理論研究,取得矚目成績。
第一,理論研究層面,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政法學理論體系初步形成。這一階段,我國行政法學研究依托“行政行為”等核心概念體系,在行政法總論框架下構建起行政組織法、行政行為法和行政救濟(監(jiān)督)法三大系統(tǒng)。緊扣“規(guī)范行政權力與保障公民權利”主線,逐步形成以“行政主體——行政行為——監(jiān)督救濟”為基本框架的知識體系,實現(xiàn)了從部門法知識零散聚合到較為成熟理論體系的跨越。
在推進依法行政,建設法治政府的大背景下,行政法學理論研究關照中國行政的現(xiàn)實運作過程,為構建行政法學的學科體系、學術體系作出了貢獻。例如,姜明安在系統(tǒng)闡釋行政程序法理論框架基礎上,提出制定統(tǒng)一行政程序法典的構想。胡建淼的行政強制理論成果被立法機關吸納,直接體現(xiàn)在立法文本中。方世榮以具體行政行為為全新視角探索行政相對人理論。于安提出發(fā)展行政法,推動行政給付法治化進程。董皞關于行政解釋和行政規(guī)范性文件司法審查的體系化研究,為行政訴訟法的修訂提供了智力支持。莫于川深耕行政指導,促進非權力行政方式的法治化實踐。楊小軍圍繞行政契約與行政裁量的關系展開研究,推動行政協(xié)議的體系化發(fā)展。這期間,行政法學學者發(fā)表出版一系列論著,初步建構起行政法學科體系和理論體系。
第二,發(fā)揮智庫作用服務立法方面,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政法律體系和制度體系,初步實現(xiàn)對行政權的有效規(guī)范。這一時期,理論成果加速落地,為法治政府建設提供了智力支撐。2004年生效的《行政許可法》深入調(diào)整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,對政府職能的邊界進行了劃分,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;2012年生效的《行政強制法》規(guī)范了行政強制的設定與實施,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“亂強制”的問題。以《行政處罰法》《行政許可法》《行政強制法》三部法律為依托,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政行為法體系。
2005年出臺的《公務員法》推動了公務員管理的法治化。2008年實施的《政府信息公開條例》,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。同年,全國首部地方行政程序立法《湖南省行政程序規(guī)定》出臺,系統(tǒng)地規(guī)定了重大行政決策程序、規(guī)范性文件制定程序等內(nèi)容,開啟了我國地方行政程序立法的序幕。
第三,行政法學研究會組織建設與對外交流合作取得突破性進展。這一時期,行政法學研究會加強制度建設,積極拓展對外交流合作,推動“海峽兩岸行政法學學術研討會”與“東亞行政法研討會”常態(tài)化舉辦,并聚焦行政法重點熱點問題,不定期組織中美、中歐等各類國際學術研討活動,顯著提升了中國行政法學的國際影響力。這一時期,江必新、袁曙宏、馬懷德、薛剛凌、王錫鋅、周佑勇先后榮獲“全國杰出青年法學家”稱號。
第三階段(2012年以來)服務國家重大戰(zhàn)略,助力法治政府建設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率先突破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法治政府建設在新時代進一步提速增效,進入了系統(tǒng)部署、全面推進的新階段。2014年,《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》指出:“依法治國是我國憲法確定的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,而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國,關鍵在于黨能不能堅持依法執(zhí)政,各級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。”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:法治政府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。這一時期,以服務全面依法治國重大戰(zhàn)略為核心,行政法學界立足國家和社會需求,圍繞法治政府建設新要求新情況,堅持問題導向,深化理論研究,推動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突破。
第一,持續(xù)做好服務立法保障工作。《立法法》《行政訴訟法》《行政處罰法》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》《行政復議法》《國務院組織法》等重要法律相繼完成修改,《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》《優(yōu)化營商環(huán)境條例》等一批重要的行政法規(guī)陸續(xù)出臺,完善了新時代依法行政的制度體系,法治政府建設呈現(xiàn)出新氣象。
第二,行政法學研究會品牌項目影響力持續(xù)擴大。設立“法治政府獎”,發(fā)布“法治政府藍皮書”《中國法治政府發(fā)展報告》和《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》,通過以評促建,推動法治政府建設在重點領域?qū)崿F(xiàn)率先突破。密集組織法治政府論壇、各專業(yè)委員會年會暨青年論壇和各主題研討會,不斷擴大行政法學研究會的社會影響。
第三,建立有組織科研長效機制,全方位支撐改革決策。圍繞法治政府建設中的難點、堵點、痛點問題,推動研究成果轉(zhuǎn)化為政策建議,數(shù)百份建議被中央機關或省級黨政機關采納,為科學決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。研究會會員以“法律顧問”“咨詢專家”身份,通過授課宣講等方式,引導領導干部學法、尊法、守法、用法,為各級黨政機關提供常態(tài)化法律咨詢和論證工作。
這一時期,行政法治人才隊伍加速聚集。王萬華、李洪雷、梁鳳云、宋華琳榮獲“全國杰出青年法學家”稱號;葉必豐、周佑勇、王錫鋅、江國華、解志勇、何海波、周漢華。王萬華、石佑啟、羅智敏、余凌云、章志遠等入選國家級重大人才支持計劃;王貴松、宋華琳、蔣紅珍、熊樟林、趙鵬、盧超、蘇宇、曹鎏、林華、劉啟川、彭錞等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支持計劃;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立項20余項,百余部(篇)行政法學學術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。
行政法學研究會40年來取得的這些成績,根本在于中國法學會黨組的堅強領導,在于全國人大常委會、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檢察院、司法部等實務部門的大力支持,在于羅豪才、應松年、王連昌、楊海坤、朱維究等前輩的引領和感召,在于姜明安、胡建淼、方世榮、于安、董皞、莫于川、楊小軍等學者的持續(xù)堅守和突出貢獻,在于所有行政法學同仁的接續(xù)奮斗和辛勤付出。稍后,我們將表彰行政法終身成就學者、杰出成就學者,從事行政法教研工作40年的教師,以及“四十年優(yōu)秀科研成果”和“年會優(yōu)秀論文”借此機會,我代表行政法學研究會向行政法學界的前輩和同仁致以崇高敬意,向關心和支持研究會工作的各位領導和社會各界表示衷心感謝。
二、行政法學研究會的時代機遇與使命 
    我國行政法學是在與行政法治建設的良性互動中發(fā)展壯大的。這一進程中,我們構建起立足中國國情、回應時代命題、解決中國問題的行政法學研究范式。我們要傳承運用這一寶貴財富,主動應對時代機遇與挑戰(zhàn),在強國建設、民族復興征程上肩負起新時代行政法學研究的歷史使命。
第一,持續(xù)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法治政府建設理論的學理化闡釋、學術化表達、體系化構建。今年是習近平法治思想提出五周年,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,全面總結法治政府建設取得的新成效新經(jīng)驗,深入研究法治政府理論,推進法治政府理論的社會普及和域外傳播。團結和帶領行政法學界,開拓創(chuàng)新、銳意進取,不斷推出更多有分量、有深度的研究成果。
第二,加快構建中國自主行政法學知識體系。構建中國行政法學自主知識體系,對于堅定法治自信,加快構建職責明確、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具有重要意義。我們要順應經(jīng)濟全球化、數(shù)字化的時代潮流,回應新的技術、新的社會交互方式對行政法治建設提出的新要求,立足中國國情和行政法治實踐開展研究,對行政法學的理念、命題進行理論回應和知識更新;傳承弘揚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法律文化,結合新的時代需求,實現(xiàn)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法律文化的創(chuàng)造性轉(zhuǎn)化和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;要合理借鑒國外行政法學有益成果,進行“以我為主”的轉(zhuǎn)化性吸收,打造出融通中外的行政法學理論。
第三,聚焦政府治理和法治政府建設的新問題開展持續(xù)深入研究。當前,執(zhí)法司法實踐中有很多問題,亟待理論研究。如執(zhí)法、司法機關不作為亂作為,逐利執(zhí)法、違規(guī)異地執(zhí)法問題;對于新就業(yè)群體(全國約8400萬)的權益保障和從業(yè)管理問題;食品藥品安全執(zhí)法問題;網(wǎng)絡時代知識產(chǎn)權保護問題;公務人員的避責問題,法治政府建設中的形式主義問題;都需要在理論上深入研究。建立自主法學學術體系,必須有直面復雜疑難問題的勇氣和信心。我們要著眼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實際需求,充分研討、深入研究,形成更多高質(zhì)量的研究成果。  
三、展望未來,構建中國自主的行政法知識體系
  習近平總書記致信中國法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,為行政法學研究會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。行政法學研究會要提高政治站位,按照中國法學會黨組的要求和《中國法學會2025—2029年工作規(guī)劃》部署,扎實工作,積極進取,不斷開創(chuàng)行政法學研究新局面。
第一,強化自身建設,在堅持政治引領中不斷提升組織凝聚力。切實履行引領和把握行政法學研究正確政治方向的職責,不斷完善政治引領的工作機制。健全黨組織引領、理事會決策、秘書處執(zhí)行、分支機構協(xié)同的治理體系,建設有溫度、可信賴的行政法學法律工作者之家。
第二,繁榮理論研究,在構建中國行政法學自主知識體系中不斷提升學術引領力。建立健全有組織科研長效機制,指導并支持研究會下設的政府規(guī)制專業(yè)委員會、行政復議專業(yè)委員會、行政訴訟專業(yè)委員會等專業(yè)委員會圍繞“構建中國行政法學自主知識體系”的主題積極開展學術研討。協(xié)調(diào)研究會指導的學術刊物《行政法學研究》圍繞“構建中國行政法學自主知識體系”的主題開展學術征文、評獎評優(yōu)、組稿刊發(fā)等工作。  
第三,加強智庫建設,在圍繞中心、服務大局中不斷提升社會貢獻力。發(fā)揮智庫作用,積極參與行政立法,推動行政基本法典和各部門法典編纂等立法工作;加強對法治政府建設中的堵點、難點、痛點問題開展對策研究,向中央有關部門報送對策信息,積極參與立法咨詢和執(zhí)法、司法論證,不斷提高咨政建言、服務決策的能力水平;不斷提升“法治政府獎”“法治政府藍皮書”等品牌活動傳播力與影響力。
第四,服務人才培養(yǎng),在堅守為黨育人、為國育才中不斷提升發(fā)展源動力。立足時代需求,積極參與法學教育改革,創(chuàng)新法治人才培養(yǎng)機制,著力推進行政法學學科體系、課程體系、教材體系建設。立足發(fā)現(xiàn)人才、培養(yǎng)人才、團結人才、服務人才的職責使命,團結帶領廣大行政法學法律工作者,再創(chuàng)輝煌。
同志們,銘記來時路,不負今朝志,奮進新征程。我們要以行政法學研究會成立四十年為新的起點,傳承研究會優(yōu)良作風,深化理論研究,加強自身建設,圍繞中心、服務大局,強基固本、開拓創(chuàng)新,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推進強國建設、民族復興偉業(yè)作出新的更大貢獻!